
千里达专访:谨慎跟随共享风口 为大产能留退路
市场寒冬下的自行车巨头
美骑:在广东自行车行业协会后的群访中,您和其他几位老总认为龙头不会惧怕大体环境的恶劣,订单依然接到手软,那么你们与其他企业相比较,优势在哪里?
梁董:每一个公司都有自己长短处,千里达的优势就是25年都专注在自行车这个行业,积累下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全球自行车的生产技术千里达都能熟练掌握。其次,千里达在团队建设方面很注重员工关怀,为他们提供培训、全球企业轮岗机会、家庭关怀,所以千里达的团队较其他车厂要稳定不少,大量员工为公司服务10~20年,这保证了生产的稳定性,技工的流失让很多工厂头疼不已。
另一方面,新鲜血液也为千里达提供活力,自行车行业有历史但不守旧,潮流快速变速,跟不上的企业就会经营困难。不过,强者也有强者的难处,小不代表弱,因为他们灵活、专注,找准位置可能是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一味追求强是盲目的。
美骑:市场环境不好,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行业里面就出现一些企业间的兼并行为,弱肉强食是不是争取市场的捷径?
梁董:兼并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更多是出于资本配置,也就是投资功能。仅凭兼并可以获得更强的生产能力是伪命题,因为涉及到整合问题,并非说经济环境不好,趁着价值低谷收购企业就能获得成功,没有合理的策略,1+1都不能等于2。所以,在自行车行业中,兼并并不普遍。
美骑:梁董您说过说中国大陆的自行车企业依然在向台湾企业学习,不过台湾企业却是受此轮寒潮冲击最大的团队,目前两岸自行车企业实力比较是怎样的?
梁董:在生产技术和管理体系方面,台湾企业都比大部分的大陆车厂要优秀,这毋容置疑。大陆企业向台湾学习过程中,关键也是这两方面。不过,台湾企业历史长,对新事物探索方面显得相对保守。大陆企业因为生存在夹缝当中,要突围,多样化的尝试是少不了的,其中就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也对产业现有格局进行冲击。
从进化论来说,强者未必是在演变过程中能活下来,能够适应环境者才是,台湾企业下滑得快,其实就是步转变慢的问题。大陆企业在学习之余,也要发挥自身灵活、适应性强的特点。大陆企业反超台湾自行车厂商在短期内不会发生,不过目前这个差距在不断缩小。
共享单车—危与机并存的风口
美骑:共享单车订单爆发让很多工厂都超负荷运营,这方面的需求会不会影响到千里达自身运动自行车板块的产能?
梁董:从短期来说,这个影响是存在的,因为共享单车的需求大大超出公司预期,现有产能满足不了。不过,千里达坚持的宗旨就是不管利益有多大,还是以原有的运动自行车为主营业务,用新增产能来生产共享单车。
千里达目前也努力增扩充产能来满足共享单车订单,这也是民营企业的应对能力的体现。
美骑:千里达是否担忧共享单车热度下降导致产能过剩?
梁董:这个不是担忧而是必然事件,既然知道有风险,企业就要有预案去应对。千里达在扩充产能前已做好规划,将共享单车可能造成的损害压制在可控范围内。每购置一台新机械,都会设计好它的多个可能性,如果共享单车订单大幅下滑,它可以用于生产海外订单。
美骑:共享单车制造是典型的OEM生产,它对企业的贡献,除了利润外,还有什么?
梁董:共享单车也需要设计,厂商可以参与当中,如广受好评的MOBIKE LITE,就是千里达主导设计的,它投入使用后得到认可,也是对千里达的一种肯定。
第二方面,共享单车订单对质量稳定性、规模化效应、精益生产(持续改进的生产方法)等方面都有很高要求,千里达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提升自己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共享单车虽然造价低,但整个项目下来并不简单。
美骑:在共享单车这项潮流上面,运营者大多有互联网背景,自行车厂商更多扮演者生产者的角色,厂商后续能不能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梁董:这个是很多厂商思考过的,但是做生意术有专攻,各赚各的钱也是不错,巨额的订单也能带来可观的利润。
当然,有一些厂商也尝试运营层面,但经营维度不同,实际执行的人并不多。传统行业从业者人脉关系有局限性,所以迈向互联网会力不从心。
(美骑版权所有,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