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感悟

川藏线观察:聚光灯下的压力 新形势下的出路

5、自行车市场

在政策利好的情况下资本迅速进入占领市场,2015年调研机构法国巴黎NPD中国自行车市场报告显示,中国自行车市场当年达到880亿规模,其中运动自行车市场占有150亿。2015年新增550万辆自行车,参与骑行的人数有1900万人。资本的强势进入激活了广大的潜在市场,反过来市场反应也促进了行业发展,消费者和商家的共同努力推动骑行市场发展。

6、电影的刺激

《转山》这部影片向大众直观地展示了骑行进藏这一过程,极大地刺激了尚未了解和骑行进藏的人群,促使不少人当时就下定决心要骑自行车像主角一样追寻一次梦想,也是后来2012年2013年骑行高峰的重要助力。因为热爱自行车给旅途带来的自由,热爱路上可以随时逗留的美景,热爱去创造一段不可复制的美好回忆,许多人就此走上骑行的道路。

停下的风?

川藏线在2013年的鼎盛,就像是玩跳楼机被抬到顶点的暂时清醒和自我麻痹,为何仅风光了一年就开始走下坡路,人数和曝光量都总体下降?是风停下了还是自身没有进化出翅膀?

转山剧照

▲转山剧照

1、成也转山败也转山

影片并不能当做路书来使用,不评论影片本身,勇气+基友+艳遇的剧情组合本就充满了过度渲染色彩。电影里刻意淡化骑行路途艰难,安排所谓的“浪漫桥段”,营造出“全世界都为你让路”的粉色氛围,无疑是过于主观的。每一个在路上或者曾经在路上的行者都知道,最难熬的是小档个位数速度踩上坡,整个世界就剩下了自己的一呼一吸和心跳。不说毫无准备的追逐梦想可能给骑友带来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损伤,单是前几批骑行者的描述跟影片大相径庭,就已经能让很多摇摆不定的人放弃了骑行进藏的想法。

2、时间节点

2012年是90后入职元年,也是公共自行车元年。从时间上看,2012年是90后开始毕业进入职场的节点,骑行进藏无疑符合90后“间隔月”的所有浪漫设定:远行、自由、寻找自我。同时公共自行车也在2012年取得重大进展,推动了群众使用和接纳自行车的进程。几个节点的重叠和适时的曝光引导都将骑行川藏推到一个极高的位置,一度顺利晋升当年“四大俗”:城里开咖啡馆、辞职去西藏、丽江开客栈、骑行川藏线。相比之下后面几年川藏线的曝光就不那么多了。

集体合影

▲海拔牌是最受欢迎的合照点

3、高曝光下的难以自处

所谓鸟大了什么林子都有。幻想骑行就是穷游,深受鸡汤毒害,以为天下人都会帮我的有;幻想骑行西藏必须是一场洗涤灵魂的旅行,神圣得不容任何微词的有;幻想队伍一定会同感共苦一起到达终点,无视他人难处还指责意志不坚定的有;幻想天下唯我独尊苍天之下皆为画布,恨不得在每个人的脑门上都写着xx到此一游的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就差喷天喷地喷空气,喷完移动喷联通,喷完联通喷交通。部分骑友的不文明行为直接导致了店家的厌恶、自驾人的冷眼和原住民的排斥,消耗着建立不易的良好骑友印象。

4、年轻一代的一次性消费

据调查在进藏一次后还会选择其他路线或方式进藏的骑友不足八分之一:从“洗涤灵魂”的旅程变为“很辛苦”的旅程,梦想和现实的落差令人难以接受;骑行西藏少则20天,多则30天,生活少有第二个这样的“间隔月”;川藏线更加大众化之后,年轻人寻求更加有特点和新奇的骑行体验:尼泊尔,阿里线,或用无人机、网络直播表现另一段旅途等。以上种种因素,直接导致90后这一主力群体在川藏线上呈现一次性消费的特征。成都买车、拉萨卖车换机票的骑友屡见不鲜,他们日后参与第二次长途骑行的信心甚至也会受到影响。

*间隔月属性:具体含义参考间隔年,泛指需要跳出现有框架理解和找寻自我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毕业学生和工作辞职党,通常行为是长途旅行。

年轻人的川藏梦

▲年轻人的川藏梦

5、市场自律

在2012年之后盛行的川藏风吸引大量投机派和骑墙派商家进入,利用混乱的秩序和消费者的盲目来赚钱。水越浑,趁机牟利的机会越多,也没有一个切实的组织或者机构来整理规范秩序。甚至还有先进入的商家提早收割市场,一次性收费拉沿途客栈加盟以建立壁垒,互相攻讦下绊子抢骑友。没有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秩序,没有正确有效的骑行观念引导,没有健康科学的发展模式,如此这般把一块新兴市场做死,于是之前大火的川藏驿站在2015年年底就开始出现倒闭或转行。



上一篇:厕所革命 新型公厕会不会成为骑行者的福音?

下一篇:当我们谈论一人骑时,我们都在谈妹子?他们其实是这么想

大家都说

[!--temp.www_96kaifa_com_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