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2017中国业余自行车赛繁荣背后的危机
对于业余自行车赛事而言,真正衡量它的价值跟衡量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价值一样:“它的用户有多少?活跃度有多高?”在过去,比赛的传统套路都是通过高奖金吸引高水平的车手参加,从而提高比赛的档次。不过,当风口即将来临之时,赛事公司考虑的是能否通过一定的方式提高赛事品质来吸引更多的车友,甚至吸引圈外的朋友加入。他们现在开始选择的方法是降低冠军的奖金,增加奖励的幅度,提高赛事的服务水平,通过优美的风景吸引大家来参赛。
因此,在2017年赛事将会进入一个分水岭——要么往竞技水平更高的方向发展;要么往大众参与度更高的方向去走。因此,适合业余车队曝光的“大赛”会越来越少。而按照目前的发展,这些往竞技水平更高方向发展的赛事都将会进入职业体系之中,而目前两大“国字号”赛事正是承担着这样的使命。
在这里并不说以车队为营销载体的方式已经过时,只是说它的门槛会越来越高,你需要有足够厉害的车手在这些凤毛麟角的“大赛”中展示自己的实力,万一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它的营销成果要比以往的大,因为受众的眼球更为集中。
最典型的例子是2016年的烈风车队。烈风在2015年抛出“干它一半”的口号,让消费者感觉“买得起”;而2016年通过成立烈风车队,招纳封宽杰、余光伟、曾庆龙、侍宗康等全国业余大神,通过战场的实践,让消费者感觉“买得过”。美骑记者认为在2016年,车队的成立要比“干它一半”的策略更为重要,因为它帮助烈风的品牌吸纳了粉丝,拔高了品牌。而在2017年,烈风的宣传效果想进一步提高,车队就要挑战森地客-鑫元鸿的霸主地位。
至于森地客-鑫元鸿车队,胡老板第一年经营就取得了“天花板”的成绩。不过,面对这一成绩,胡老板对2017年也感觉到非常大的压力。胡浩表示今年成绩已经到了天花板了,2017年成绩就只能往下掉,因此玩法一定会跟2016年不一样。他说将会通过生产更多元化的内容等方式为赞助商呈现车队的价值。毕竟车队壮大了,他需要有更多的赞助去养活车队。
说到生存的问题,并不是没有车队就不能骑车。像邓湖平、何冲这些顶级的业余女子山地车手今年在没有赞助、女子组奖金又低的情况下还是会继续参赛,只是参赛的数量和地区会受到预算的限制;再如今年山地公开赛的总冠军郭鑫伟也是一直没有车队、没有赞助商,在山地公开赛也只是为了争夺团体奖项临时加盟森地客-鑫元鸿。但今年也依旧取得不俗的成绩和奖金。没有车队,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失去了一些保障。
进入2017年,业余车坛会进入一个深度的整合期,加上由环广西、王美银带动起来的职业风潮,这样会进一步影响业余车坛传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进而影响其赞助的收益。车队将会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可能很多业余高手都不会得到赞助。因此,无论是强大如森地客-鑫元鸿、烈风的近乎职业化的车队,还是一些因共同爱好走在一起的业余车队,都需要思考自身的价值所在,思考市场的所需。只有这样,才能让车队存活的时间延长。